慰安妇问题:中日韩教科书中的历史
世纪30年代-1945年
在整个亚洲,来自韩国、中国和菲律宾等国的“慰安妇”被迫在日本军妓院里服务。近几十年来,为受害者争取补偿的抗争定期爆发,主要对日韩关系造成影响。
中国
与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相去甚远,中国政府关于二战的官方叙述对慰安妇的苦难关注甚少,部分原因或许是与这种奴役相关联的社会耻辱感。
韩国
然而,慰安妇问题在韩国持续产生反响。从1992年直至今天,每周三人们都会在首尔的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外一座少女雕像下集会,要求日本为二战期间强迫成千上万的韩国女性成为性奴隶彻底赎罪。
韩国对这个问题的愤怒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。“日本政府至少应该承认事实,”在上周的集会上,17岁的少女Lee Yu-jin在演讲中含泪对数百名抗议者说:“这是作为人的基本礼貌。”
“被日军征召的女性蒙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侮辱,”一本韩国教科书上写着,“即使是在战后,她们依然带着身心的双重伤痕过着悲惨的生活。”
日本
多数教科书对日本从殖民地强征劳工和强制征兵的行为有所提及。其中一本教科书承认,使用这些劳工“至今仍在日本与亚洲的关系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。”但这本书只在一条脚注中明确提及慰安妇,并且完全没有指出这些妇女遭受过什么样的苦难:“在20世纪90年代,这些问题被诉诸法庭。所谓的慰安妇问题就是一个例子。”
1993年,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河野洋平(Yohei Kono)发表了谈话,为“在许多事例中……违反本人意愿”以及“军事当局直接参与”的征募慰安妇行为道歉。河野谈话并未让许多韩国人满意,他们认为该谈话没有宣称对事件负起完全的责任,并且控诉提供给受害者的补偿是不够的,因为补偿金来自私人捐赠,而非政府出资。
“(日本教科书)将一些零散的具体信息放在了脚注里,”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米勒说:“他们显然试图将问题搁置。其策略似乎是不完全忽略(日本的错误行为),但在课文中尽可能将其重要性降到最低。”
译者/何黎
本文转自“FM中文网”
评论专区
必填
选填
选填
◎已有0人评论